您的位置: 首页>>动态消息>>行业资讯

技能大师徐小平:打造“一流工匠”有“四要”

发布时间:2021-03-03浏览人数:1530

“一线的技能工人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就需要持续对其培训,新的教材随之涌现。如何把教材编写得更加切合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汽车行业评价规范教材编写及后续工作线上研讨会上,技能大师徐小平提出来如此期望。

 

技能大师徐小平:打造“一流工匠”有“四要”

徐小平

 

他从技能人才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建议教材开发要切合实际,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参与,切不可为了写书而写书。他重点分享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四个要点,一是“感觉”训练,二是数据提炼,三是行为规范,四是优化改善。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字字珠玑,意味深长。

 

 

“感觉”训练:实践出真“觉”

 

 

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今天,提及基本功训练,有些人认为不合时宜,工艺那么先进,还需要基础练习吗?比如钳工,谁还用锉刀?这种观念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在徐小平看来,基本功训练也是“感觉”训练,它意义深远
 

首先,“感觉”训练可以获得“感觉”转移。以一个钳工为例,如果经过锉刀训练,他对精度就会有感觉,再去调试某些设备时,对精度的感觉自然会出现,这是一种感觉转移。这个感觉不是来自设备调试,而是来自基本功。基本功不练,就无法获得感觉。
 

其次,“感觉”训练有助于问题查找。目前大部分一线技能岗位的设置在于问题查找,问题查找的目的是不断改善岗位,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是技能工人价值的核心体现。
 

最后,“感觉”训练还有助于技能工人对问题的定性分析,培养出对问题方向的判断能力,判断问题在哪里、技术路径怎么走等。
 

那么“感觉”训练如何融入到教材开发中?徐小平认为编写教材和授课的人一定要具备一线的实战经验,只有自己摸索过了才能讲清楚,否则“感觉”训练将限于“纸上谈兵”。

 

 

数据提炼:先定性后定量

 

 

徐小平回忆,他师从多位德国师傅和中国师傅,德国师傅的强项在于数据提炼,能将数据提升成标准甚至是作业规范,弱项在于不相信“感觉”。相反,中国师傅对“感觉”比较重视,但对数据不敏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经历,徐小平认为面对问题,分析问题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感觉”,“感觉”引领方向,确定方向也是定性分析,然后用数据去验证这个方向,进入定量分析阶段,使方向“精准化”

 

由此可见,成为优秀的技能工人,既要有“感觉”,又要有提炼数据的本领。那么提升中国学员的数据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教会学员进行数据提炼呢?

 

对于一些学员来说,大部分知识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学过了,问题在于不能将实际工作需求和过去学习的数据统计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徐小平认为,本次培训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学员学会做记录、提炼数据,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以指导其工作,避免中国师傅重“感觉”轻“数据”的问题。

 

徐小平补充道,“感觉”训练是定性分析,数据铺垫是定量分析,二者是一个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本次培训需重视的核心问题。

 

 

行为规范:快就是慢 慢就是快

 

 

中国制造核心是提升质量,但企业生产运营讲究效率提升,也越来越注重成本控制。在控制成本的要求下,偷工减料或时有发生,有些企业领导甚至可能受利润驱使而忽略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基层一线的技能工人在操作时也一味降低成本而不讲规范,那么质量该如何保证?徐小平提出,行为规范将发挥重要作用

 

行为规范包括操作规范和安全规范,它们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动作,是减少浪费、产生效益的一种方式。对于行为规范,过去的企业领导比较纠结。

 

比如操作规范,一步一步指明操作步骤,但中国人很聪明,会“追求效率”而绕着走,但其实最后效率并不高。因为它稳定性差,导致波动、质量不稳定,如果把产生的废品和控制废品的这些时间成本加起来对比看,会发现得不偿失。但是真正算“总帐”的人几乎没有,就看到“眼前”效率高,其实并不合算。

 

再比如安全规范,为了安全,技能工人可能需要做一些辅助事项,比如为了不让别人把电闸合上,需要挂一把锁,而挂锁就需要时间,看起来好像是费时的、降低效率的,但是一旦这个地方出现事故,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就不是影响几分钟、几个小时,而是几天的时间。

 

徐小平强调,行为规范必须遵守。安全规范也好,操作规范也罢,都是提升效率的措施。在培训中,授课老师要有根有据的把这些分析给学员看,建立学员行为规范的理念。切忌因为领导要求动作快就乱来了。“有时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徐小平意味深长的说。

 

 

优化改善:岗位改善是核心要义

 

 

岗位改善是技能工人价值的核心体现,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工艺改善

 

工艺改善要求技能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有不断优化改善的想法和思维,即先观察工艺,再提出合理化建议。

 

徐小平介绍,工艺改善的任务主要在操作人员身上,操作人员在一线边做边改善,把合理化建议提出来,完成内部改善。具体过程是,操作人员发现当前操作存在的缺陷,提出来交给工艺改善部门,工艺改善部门会按照既有流程,去验证改善操作是否正确,正确的就会予以采纳并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工艺改善不能擅自去改造,这样就违反了前面提及的行为规范。

 

工具改善

 

工具改善是指工艺改善以后,把支撑工艺的工具做出来,实现工具发明。

 

企业的技术秘密就在工具改善。徐小平解释说,“工具得到改善后,如果我的做法比你的省钱,我的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就高,所以它就叫企业秘密。”

 

他认为,要培养员工的岗位改善能力,让他们创造出有价值的工艺,发明工具,企业就会“活”起来。

 

标准改善

 

徐小平指出,标准建立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而真正好的标准都来自于一线。

 

为什么德国的标准能够作为国际标准?源于德国技能工人强大的一线操作,每个工人在一线进行研究式工作。他们分工很细,研究面很窄,但是钻研很深,又非常严谨,重视数据。技能工人在一线岗位上研究的内容接地气,提取出来的标准变成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建立以后,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的提高,就变成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出来以后,还可能变成国家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第一批参照标准后,由一线工人反复使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经过一线的锤炼之后,标准就会变得越来越精准,也越来越越来越具价值。

 

“在一个小小的领域当中,谁拿得出标准,谁就与众不同。”徐小平总结说,德国的基础很好,所以企业标准很容易建立。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德国。

文章转载自:中国汽车HRD微信公众号

 

版权说明:网站转载文章旨在学习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敬请后台联络我们,议定合作或删除,我们将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