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院所属的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源科技公司”)生产技术部电装生产线现场,已过花甲之年的张芸依然穿梭在车间,解答各种疑问。这位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技能大师,其实在13年前就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然而她并没有离开她热爱的航天电装事业,依然奋斗在一线,她说:“要在自己能干的时候多干点。”
2012年由国家人社部批准,万源科技公司成立了“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有了这个平台,张芸变得更忙了。多年来,她带领工作室成员着眼于军工型号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入手,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带徒传技等方面为万源科技公司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01攻关克难 提质增效又省钱
技术攻关是工作室的一条工作主线。张芸介绍,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定期梳理生产技术难题,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达到突破生产瓶颈、强化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很有效。工作室成员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和院工艺研究项目2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荣获院技术改进奖50余项,发表技术技能论文百余篇……
当然,在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的背后,离不开工作室成员孜孜不倦地研究、没日没夜地奋斗。
有一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发现SMD器件翼型引脚出现了氧化问题,导致其可焊性变差,这将直接影响印制板组件的焊接质量。
“如果将这批器件报废重新采购的话,周期很长,不能保证项目进度,同时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张芸当时心里很着急,她逼着自己一定要想出办法,解决器件氧化问题。
于是,她带着工作室成员白天黑夜地颠倒干活,白天忙生产,晚上攻技术,经过10多天的奋战,研制出SMD器件翼型引脚搪锡工装,不仅解决了器件引脚氧化的问题,而且保证引脚在操作过程中不变形,确保了印制板组件的焊接质量。此外,这次技术攻关还为公司节约了45万元的直接成本。
在工作室,类似的技术攻关案例还有很多,大家通过解决生产瓶颈,不仅能够保证项目进度,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例如,工作室将六西格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某型号电缆组件的批生产中,通过对电缆组件流水线制作模式的研究,细化工序、计时上岗,将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让公司有能力承接更多的生产任务。
02毫无保留 编织人才培养网络
除了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也是工作室的一大工作主线,而且硕果累累。提到这,张芸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工作室为公司培养了百余名技能骨干,张芸亲手带出来的两名徒弟成为了“全国技术能手”,1名徒弟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名徒弟成为“北京市工业高级技术能手”,10名徒弟成为“航天技术能手”。2017年,工作室还荣获北京市“名师带徒”荣誉称号。
当被问到带徒弟的诀窍时,张芸笑着说:“我对他们的要求比对其他人更高些,无论是质量保证还是生产效率都要求他们走在别人前面。”
张芸的徒弟李丹说,师傅虽然要求很高,但并非局限于提要求,而是经常带着他们讨论技术难题,手把手地帮助他们成长。有一次,李丹所在的部门承担一个项目,该项目有3个需要解决的关键点,如果攻克不了就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张芸对李丹等人编写的资料逐字逐句地修改,和他们一起加班加点地讨论,还在几百个数据中发现了几个数据的演算错误。
“师傅对我来说更多是‘后盾’,无论我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师傅在就不怕,她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提起自己的师傅,李丹的眼神中满是崇拜。
就像在徒弟眼中那样,张芸带领她的团队,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将工作中的一些步骤、技巧和方法编制成工艺文件,供技术技能人员学习和运用。“只要是我会的,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张芸认为,只有车间所有人都掌握了新技术,车间整体生产能力才会提高。
近年来,以工作室为支点,一张人才培养的网络在万源科技公司逐步建立起来。
2014年,万源科技公司以工作室为依托举办了首届“芸集杯”职业技能竞赛,每年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7届,累计有2025人参加,该竞赛已被纳入火箭院二类竞赛。每年的竞赛都会有不同的创新点和侧重点,竞赛工种和形式也逐渐丰富。通过竞赛,公司发现和选拔出一系列优秀人才参加市级、集团级以及院级的各种比赛,带动了全体技能人员提高技能。
此外,工作室每年举行一次“技师大讲堂”,选取5至6个专业,由工作室的高级技能人才进行授课,并且创建了“技能带头人+技能带班人+技能骨干+技能新人”的人才梯队管理模式,“多对多”的人才培养网络逐渐形成。
03激励创新 让更多的成果
得以应用、推广
2015年,依托于“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万源科技公司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专注于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以及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探索,该工作室于2018年荣获北京市“航天电子产品装联”市级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和授牌。
张芸介绍,为了提高大家的创新能力,工作室将成员分为多个创新小组,每个小组分配1至2个创新项目,各个小组相互“攀比着”搞创新,调动了大家对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当遇到难度较大的生产任务时,创新小组的活力与潜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在某型号单机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十分复杂,生产难度很大。张芸带领团队对项目进行了梳理,总结出8大难题并分配给不同的创新小组进行攻关。
因为工作室不是一个实体部门,而是由动态网络人员组成的,所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岗位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室安排的创新任务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但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大家也是拼了。从构思、画图、制作工装到试验,整个过程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才能顺利攻破一个难点。
在大家的努力下,8大难题逐个被攻破,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异形印制板承载工装让印制板质量更加可控;植球工装实现了焊球自动摆放,而且定位准确,提高了焊接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手工摆放的方式相比,这一创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芸自豪地说,“这个项目是近年来所有项目中创新工作最多的一个,在多批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为公司共节约200多万元,而且创新出来的各项工艺方法已经应用到多种型号、近百台产品的生产中,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04瞄准前沿知识 引领科技发展
除了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工作室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二次开发等科技引领方面也不断发挥着团队优势。
张芸介绍,随着生产的发展,车间不断引进各种先进设备,虽然这些设备可以满足当下的生产任务,但是仍有很多待开发的空间,如某些关键参数如何设置才能更好的满足我们的任务需求?我们尚不精通的关键器件如何更好地保证质量?……对于这些前沿知识,张芸带领工作室成员一直不断探索着,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买器件、做试验,每完成一个设备的二次开发,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形成了合力,产生了效力。”张芸笑着说,未来工作室还将继续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对技术创新及攻关成果进行应用、推广,使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提高我国航天工程技术贡献力量。
谈到“国家级张芸技能大师工作室”,万源科技公司总经理徐宏利说:“张芸现在可以算是航天电装工艺领域的领军者,她主持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公司广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起到了示范、吸引、培养、带动和传承的作用。工作室专注于技术攻关与创新,使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成本、交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控制能力和绩效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支撑院产业化平台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稿:阎琳琳
图片:鹿森 张磊
编辑:高诗淇
美编:孙莹
监制:王涑
文章转载自: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版权说明:网站转载文章旨在学习交流,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敬请后台联络我们,议定合作或删除,我们将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非常感谢!